內容目錄
在金融穩定的框架下,中央銀行對於國家債務、企業債務和家庭債務水準的高度關注,這些債務層級在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上有著直接的影響。特別是當短期放款大量流向財務狀況脆弱的借款者時,央行將面臨高度風險,尤其在經濟反轉的情況下,這些借款者可能無法按期償還債務,甚至選擇棄房,造成法拍增加,最終引發金融機構的風險,這也是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的原因。
因此,中央銀行現行的房貸政策傾向於保護首次購房者,針對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購房者提供支持。大多數首次購房者由於自住需求,會珍惜這樣的房產,傾向於保護自身的信用與居住權益。然而,對於過度依賴杠桿且屬於高風險的購房群體,如果數量過大,當市場出現逆轉時,這些購房者將無法支撐房貸,進而引發連鎖效應,導致房地產市場的不穩定。
金融資源的合理分配
金融的本質在於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提升經濟效率。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房地產的金融資源分配若能應對實際需求,無論是自住型房貸還是有強勁租賃需求的投資型房屋融資,均屬於合理配置。然而,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是,融資資金被投入到生產不必要的資產,例如空置或爛尾樓,這類現象不僅是資源浪費,更是未來債務違約的潛在風險。
企業與政府的融資同樣受此影響,整個社會的資源分配環環相扣。如果資金流向無效益的生產活動,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將面臨長期的不良後果。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如果自住與租賃需求已被充分滿足,房貸規模仍持續增加,那麼市場問題將不可避免。然而,若需求並未被滿足,則房貸增長本質上並不是問題所在。
都會區的需求與供應不平衡
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具體分析,住宅需求調查顯示,在台北市,擁有電梯和管理員的房屋供應比例不高,意味著大部分租屋者只能選擇無管理、無電梯的房屋。這也反映出台北市的房屋供給並未跟上租賃需求。市場顯示,電梯大樓的需求依然強勁,尤其是在都會區,這些租戶因無其他選擇,不得不接受價格較高的房屋租賃。
因此,持續更新與建造新房子在都會區內是必要的,特別是在台北這樣的高需求市場。除非證據顯示過去二十年建造的房子中大量空置,否則新建房屋並非資源錯配的表現。
房價上漲與供需失衡
台灣房價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是由供需失衡造成的。當需求持續存在而供給無法跟上,市場價格自然攀升。最終,有能力負擔房價的群體會不斷購入新房,而無法負擔的群體則只能在市場之外徘徊。這種情況下,房價問題的根源在於供應不足,而非購房者過度囤積資產。
從市場機制角度來看,合理的市場應該通過持續供應來達到平衡,類似於解決雞蛋荒的過程。當供應充足時,價格將回歸合理範圍,需求也會得到平衡,那些做出錯誤決策的人將因市場調整付出代價。同理,企業在擴張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市場需求,最終也將面臨相應的成本與損失。
空置房屋與房地產稅制
房屋空置問題是房地產市場另一個受關注的議題。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空置房屋主要集中於一些擁有老家的群體,他們在都市工作,無法承擔市區高昂的房價,因此選擇租房。然而,這些人在老家的房屋由於區域經濟狀況不佳,無法租賃或出售,最終造成空置問題。
此外,台北市供給不足的現象明顯,尤其在信義、內湖和南港等工作機會增加的區域,房價變動較小,供需不平衡導致空屋率下降。相比之下,淡水、新莊等地區則因新建房屋過多,需求消化不及,導致價格軟化。這說明,合理的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供應與需求,錯誤決策者最終需要承擔相應的代價。
結論:台北市機能完善的房子仍然稀缺
總結來說,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依賴於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供需平衡的維持。隨著國家債務、企業債務和家庭債務水準的變化,中央銀行必須保持對市場風險的警惕,特別是針對那些財務狀況脆弱的群體。在供需未被充分滿足的前提下,合理的房貸增加不應被視為風險,但若供應超過需求,市場問題則將隨之而來。